本期分享的境外电商知识是美国为什么要禁用新疆棉花,美国“新疆棉花禁令”背后的三个真相
炒作新疆“强迫劳动”议题是美国反华常规套路,反华势力隔一阵就要跳出来露一露獠牙。特朗普政府近日抛出“新疆棉花禁令”,波及面甚广,无异于在中美关系的伤口上再咬一口。美东时间12月2日,美国土安全部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下属实体生产的棉花和棉制品发布预扣令,禁止相关产品进入美国,理由是兵团“存在强迫劳动”。
今年以来,美国在新疆“强迫劳动”议题上的“露獠牙”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国务院等部门发布《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警告企业供应链勿与新疆等地所谓“侵犯人权”实体发生联系;美国商务部把“与新疆侵犯人权有关”的11家中国公司(包括纺织企业)列入被制裁实体清单;美国众议院通过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假定新疆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涉及“强迫劳动”,并计划全面禁止这些产品出口美国;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实施对所有新疆棉花和西红柿产品的广泛进口禁令,却发现操作困难而暂时搁置……
给外界的感觉是,美国方面一口咬定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却从没有公布实打实的调研证据,称得上是“打人还需要理由吗”的国际版本。
“强迫劳动”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是国际法明确抨击的罪恶,却也是西方势力各个时期遏制打压“假想敌”惯用的借口。这样一顶挑动国际社会神经的“高帽”,是如何被美国反华势力强加到中国身上的?美国所谓的新疆“强迫劳动”现象,最具发言权的新疆民众自己怎么看?美国动辄打压包括新疆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反市场行为,能给这个疫情下破碎的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点好处吗?
第一个真相——新疆“强迫劳动”议题是西方反华势力“公关”产物。
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曾发表长篇报道,分别从炮制报告的智库背景、报告漏洞及媒体操纵等方面,揭露所谓“维吾尔人被强迫劳动”的谎言是美澳等国反华势力精心策划的“闪电公关活动”,没有任何证据可言。这一公关活动受到美国、北约和军火商等支持,这些势力将从一场激化的“新冷战”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在这个“合谋的谎言”里,末流智库炮制“定制化”报告,反华议员借机发声,西方媒体放大议题,立法机构通过相关法案,政府机构赋予行政合法性并执行实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将“强迫劳动”这盆污水反复泼到中国身上,达到抹黑中国、以疆制华的目的。
第二个真相——新疆人“幸福的滋味”,“装睡的人”不会懂。
就业扶贫,让新疆民众过上富裕日子,是中国治疆政策“治本”举措之一。结合当地民众就业意愿,新疆实施了就地就近就业、疆内跨地区就业、对口援疆省市转移就业等措施,帮助诸多新疆民众过上了“打工人”生活,人均年收入在4.5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远远高于务农收入。
乌恰县的帕夏古丽?克热木在广东东莞打工13年,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500多名乡亲外出打工;在外省市企业务工的新疆女孩透露,同乡们合同到期后还想继续留在企业打工;经“教培中心”学习培训后,新疆男子一心挣钱养家,让家人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在这些新疆人勤劳致富的故事里,外界感受到的是新疆人发自内心的需求、不舍、感念,与所谓“强迫劳动”有何关系?
第三个真相——包括美企在内的全球供应链,面临“政治风险不可承受之痛”。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80%以上,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际上很多知名服装品牌,都是新疆棉花、纺织品、纤维制品的采购商。《华尔街日报》近日分析,美国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禁令,可能对依赖中国制造服装和其他产品的美国公司造成重大影响。
早在众议院运作“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期间,多家美国商业组织就已经出面反对,美国商会直言称该法案只会损害合法贸易,而不是所谓的“强迫劳动”。 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主席斯蒂芬?拉玛尔批评称,“这样的禁令或是立法毫无疑问会登上新闻头条,但它们将严重破坏已经遭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人权、经济发展和合法供应链”。
迫于政治压力,一些国际品牌已经主动放弃物美价廉的新疆棉原料,转而寻求其他替代品;甚至为了规避后续更不可预测的政治风险,开始考虑把在华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这其中的转换成本难以估量。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政府任性“动动嘴”,而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供应链却不得不承受“连番暴击”,这样的荒诞剧何日可止?